省委书记信长星解码“苏大强”:传统、新兴和未来产业如何协同发展?

最新信息

省委书记信长星解码“苏大强”:传统、新兴和未来产业如何协同发展?
2023-09-19 11:09:00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近日受邀参加央视节目,对经济总量全国第二的江苏省的产业发展方法论进行了新的解读。
  2023年1—6月,江苏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0465.3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高于全国水平,比一季度加快1.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多年来能够持续保持全国第二,对江苏来说,主要是来自工业经济的贡献。对应的是,上半年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26613.4亿元,同比增长7.1%。工业体系中,41个工业门类除“开采”外全部具备,制造业31个门类全覆盖。2022年,营收超过万亿的产业有机械、电子、轻工等5个,合计达到13万亿元,为整体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过,在庞大的经济规模背后,信长星则更加关注到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提升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准。因此,信长星在节目中就特地表示,工信部最新公布的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江苏共有795家企业入围,累计数量达到1504家,占全国的1/5。
  “省委主要领导的发言,对江苏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进行了新的论述,实现了三者的协同定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陈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区域均衡
  履新江苏已有8个多月,外出省会城市调研,已是信长星的常态化工作。
  言及调研时对省域经济的感触,信长星表示,江苏全省的经济均衡性非常好。这其中的一个表现是,在入围国家级“专精特新”的1504家企业,实现了省域13个地级市的全覆盖。
  多年来,根据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江苏自南向北一般被分为三大经济片区,三个片区之间呈现阶梯式差异,其发展的不均衡是基本省情。
  如何破解区域经济的差距,是历届江苏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的省级战略。此前,这一战略是为区域统筹发展,主要目的在于缩小省内三大经济片区经济总量差异的绝对值,提升非苏南城市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占比;随后,则是提升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主要由省级层面通过宏观调控进行“四项转移”(项目、人才、资金等),支持苏北地区5市更多深化内在动力,完成全面小康的建设。不久,省级对苏北的支持又进入到“一市一策”的阶段,助力实现更高水平小康。
  近几年来,江苏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力度,不断丰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华夏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到2022年底,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为1.93,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85,是全国区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当前,江苏正全面开展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合作,谋划共同富裕新路径。省级层面通过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的实施意见,优化调整4对设区市、10对县(区、市)的结对关系,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教育等6个领域全方位帮扶合作。2022年,8家南北共建园区营业总收入达到350亿元。
  经济韧性
  信长星指出,江苏的经济发展要能“走在前、做示范。”
  同样以专精特新为例。自工信部在2011年提出专精特新行动后, 苏州于2014年领先全国完成了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的评价标准制定,并形成了与高新企业网上评审相并列的评审系统。
  评价标准主要制定者、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徐天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专精特新,是基于忧患意识和抗争精神的针对供给侧的补链强链的针对性措施,是在新发展阶段运用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具体行动,“是针对产业链供应链中某些关键产品、核心技术、重点环节的瓶颈和短板问题。”
  如今,在国家级的专精特新企业库中,江苏籍企业占到20%的,在近些年面对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下,体现出了经济韧性。根据江苏工信部门统计,省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七成以上都是在细分领域深耕10年以上,五成以上参加过行业标准制定,三成以上承担过省级以上的重点科技项目、研发项目,每个企业平均拥有专利55个。
  “成为专精特新,主要胜在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南通一家从事新材料的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中国前十大家具企业都广泛使用他们的产品。
  经济韧性强大的另一个层面,则是传统产业的提升。
  数据显示,在江苏的规模以上工业中,传统产业的营收占比超过六成、利润约五成,并且提供了工业门类七成以上的就业岗位,对民生的作用极大。
  因此,针对近年来传统产业发展中的一些争议(如夕阳产业的观点),信长星对其提出了新的方法论。他指出,传统产业是江苏的“基本盘、老家底”,不能当成落后产能一退了之,要看产业在价值链和技术工艺上的位置,要焕发活力,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回到产业发展的另一面,信长星指出,从需求端来看,最急迫的是对企业进行“免费会诊”,根据生产线的特征进行“智改数转”,并建设示范工厂、示范车间,然后再组织企业人士参观,看适不适合、是否需要改进。据了解,江苏在2023年预计安排12亿元专项资金,对企业“智转数改”的共性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事实上,传统产业在江苏的发展早已融入了科技基因,已今非昔比,更新了对传统产业的看法。从参与节目的代表性的纺织、钢铁、工程机械制造等企业负责人的发言可以看出,传统产业已做精做透,已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其中不少创新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
  诸多从传统产业发迹的企业现如今取得的成就,也在客观印证了信长星提出的“苦练内功、数字赋能、扩展市场(内外)”三段论。
  信长星还指出,市场规律意味着企业追求利润,就一定会不断追求创新。
  而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江苏近些年来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体现。在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江苏独占10席,居全国第一,其中大部分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智能电网、软件和信息服务、物联网、工程机械、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
  “在技术上的突破,已使得高端的碳纤维材料实现量产,极大降低了成本,并从小众领域走向了大规模市场,如已在用碳纤维做出了桥梁的斜拉索和一些结构材料。”连云港某企业负责人表示。
  信长星对此深有同感。他提到,碳纤维材料已在苏南地区应用到储氢罐上,在金属内胆外围加装一层碳纤维材料,既减轻了重量又提升了安全性,破解了储氢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参加节目的企业负责人均表示,近些年来,研发投入占比销售额一直保持在5%以上,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协同定位
  在工业制造体系强大的背后,如何理解政府的作为?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证,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表示,在国家级的顶尖生物医药人才库中,有25%的高级人才选择在园区创业创新,由此聚集了20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含24家上市公司),这背后政府其实主要做了“构筑产业链和营造产业生态”这两大工作。
  政府的做法还体现在产业发展规划上。根据不久前下发的《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江苏将在全省范围内重点建设16个产业集群、50个产业链,并从每个产业链选出5个左右的链主、准链主,再配以20家骨干企业、100家左右重点企业,即“1650”体系。这也是从江苏自身条件出发,服务于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全国各个产业链实行的。
  信长星表示,链主在产业链中的作用类似火车头,要带动、引领整个产业链协同创新,协同地在延链补链强链上有新作为。他为此用“头马”来形容链主企业,要发挥探路、引领和守护的三大角色。
  信长星指出,对“头马”企业负责人来说,要“当作一份责任。”在节目的中段时间,信长星将“企业家”群体解释为江苏制造业的“密码”。
  对此,陈柳认为,“1650”体系体现了江苏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互动的特点,也是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互动的特点。如位于南京的某智能电网龙头企业,其产业链上常年保持互动合作的企业有200多家。实践中,不少地方的产业园区就是一个产业链,有的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上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政府的作为也在国产大飞机领域得到了具体体现。在有关部门将省内诸多企业参与大飞机项目的企业名单送达省委书记信长星后,不久中国商飞两位主要负责人就带队到江苏考察指导,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因为在江苏,做什么都能快速找到配套。
  而在科教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成长的力量上,江苏专门成立了“一手链接高校、一手链接企业”的省产业研究院,在科技成果与市场产品之间搭建桥梁,在“书架”向“货架”转化中构建通道。据了解,在省产研院的领导下,有分布在13个地级市的近80家专业研究所,拥有超过1.2万研发人员,其发展的秘籍就在于激励机制——“研发团队持股”可达60%—70%,以市场化的方式正在攻克1500多个科技难题,其中诸多涉及“卡脖子”。
  就下一步的发展,信长星表示,已成立了专门的团队,立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已梳理了约10个致力于打造的未来产业,诸如未来网络通信、前沿新材料、深海及空天的开发等,但目前还处在谋划阶段,还需要投入研发、深入做功课、练基本功,更需要耐心和时间。
  从9月初苏州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看,到2030年,要重点突破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有效衔接的发展格局。这意味着三者之间的协同定位有了探索。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省委书记信长星解码“苏大强”:传统、新兴和未来产业如何协同发展?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